近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杜菲教授团队在水系锰金属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An Mn-Enriched Interfacial Layer for Reversible Aqueous Mn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
锰金属具有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1.19 V vs. SHE)和976 mAh g-1的高理论容量,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水性可充电电池负极材料之一。此外,锰是地壳中第二丰富的过渡金属,具有经济可行性和促进大规模应用的潜力。然而,锰负极具有较高化学反应活性,在水系电解液中会引发严重的析氢反应(HER)。同时,Mn2+离子具有较大的离子半径,导致相对缓慢的Mn2+迁移动力学,容易引起负极表面的浓差极化,诱导枝晶的形成。特别是在低浓度电解液中,这种情况更加严重。